不报道“负面新闻” 媒体就没有生命力

转载请注明出处:www.zghxfzxww.com 发布时间: 2014-07-25 14:51:58
         不报道“负面新闻”的媒体就没有生命力
       在不少关于地方和企业事件的新闻报道中,读者在文章末尾往往会看到一段大意是这样的话:记者向有关部门包括负责宣传的部门了解有关情况。对方回应:“无可奉告”,而且要求媒体“不要报道”。

      许多报社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:凡是被报道对象认为是“负面报道”的文章,该地区的有关部门特别是主管宣传的部门往往十分紧张,会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要求报纸不要再报道,而且总是要求网上删稿;他们甚至向报纸的主管部门“告状”,指责报道内容“失实”,强调删稿的必要。如果报道失实,当然不可放纵,必须严肃查处。但既然是内容“失实”,那么理应是要求深入采访,澄清事实,做更客观真实的报道。但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,他们通常并不愿接受采访,搞清事实,真正的意图只是要求“不要报道”。实际上就是希望掩盖事实,清理“杂音”。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认为:不要报道,就能为他们的工作营造一个“良好的舆论环境”,而且“越是贫困落后的地区越应该给一个相对好一点儿的舆论环境,人们才能解放思想”。似乎“不要报道”也是一种“扶持”政策。

        情况真的是这样吗?笔者最近到南方一些地区调研,与当地的百姓谈起一位因被“双规”查处而“知名”的市领导。在这位先后担任过市长和市委书记的两个城市,很多市民和干部都对这位作风强悍的领导感到惋惜。不少人说,正是这位有魄力的市长书记当年“大拆大建”,才实现了不错的城市规划,有了今天整洁的市容,而且还保留了一些历史老街的古朴风貌。但是,市民们也说,当时的强拆强建“容不得商量”,“十分强硬”,“即使死一个人赔二十万也得按期完成拆迁计划”,人们“敢怒不敢言”。这位领导后来到一个更大的城市任市长,也是大拆大建,无视民意,行为失律,终因违纪违法被“双规”查处。这位市长曾经在地方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工作过,他大概很知道如何让媒体“不要报道”,结果是在缺乏监督中,走上了违纪违法的不归路。

           客观地说,我们的党和政府为人民做了非常多的好事,大概是全世界最有作为的党和政府了,那么,党政领导干部们当然功不可没。但是,他们虽然辛辛苦苦,却不习惯于“公开”和“透明”的舆论环境。“我们在做好事,你们不要多嘴多舌”,“负面报道就是添乱”,是他们的普遍心态。问题是,公开透明是促使行为自律的最有效方式,人在信息透明的公开场合一定会更自律、更文明、更守规矩。可以设想,如果上述那位市长不是要求“不要报道”而是“欢迎报道”,多一些透明度,他的行为就会检点些,自律些,违纪违法的可能性至少会低一些。很难设想有那么多的领导干部在本性上就是腐败分子,被提拔任命之时已经有了违法乱纪的宿命。我们可以看到太多令人惋惜之人:“项目上去,干部进去”。人民尽管不会忘记“建设成就的功臣”,但也痛恨“无法无天的腐败”。我们的成就为什么会付出那么多官员腐败的代价?重要原因之一就是:透明度太低了!

      一个正面的事例是:党中央新一届领导抓反腐,抓党风,抓贯彻落实“八项规定”,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?人民为什么对此满意度最高?重要原因之一就是:透明度高,舆论监督有力。众目睽睽之下,谁敢为所欲为!

      对于新闻媒体,客观公正,是好说好,是坏说坏,不仅是职责所在,而且是生命所依。如果天天报道“今天太阳从东方升起了”“各地方一切正常”、各级领导都恪尽职守、勤政廉洁,而凡是“负面新闻”都“不要报道”,媒体自己也就没有生命力了,因为,没有人想听这种不说也知的老生常谈。我们常说,中国的报纸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“喉舌”,那么,他们应该发怎样的声音呢?是报道事实还是“不要报道”?是说实话还是不说实话?如果“不要报道”、不说实话,那你想让党和人民知道什么?要媒体干什么?一张天天只说“各地无异常”的报纸人民会喜闻乐见吗?会有公信力和生命力吗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本网记者景双虎
未经中国和谐法制网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。 Copyright 2012 中国和谐法制网 地址:西安市碑林区五道十字西街5号
邮箱邮箱:75427504@qq.com 电话:029-82487609 陕ICP备2022005520号-3
陕ICP备2022005520号-3